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朱崇科的求知阁

无忧无惧,刚韧有度

 
 
 

日志

 
 
关于我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教授、博导兼系主任。本博客已经停止更新。 本人新博客为http://blog.sina.com.cn/sysuzck。

给想象一个独特的出口  

2010-02-11 14:45:37|  分类: 舞文弄墨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给想象一个独特的出口

——序2004级《优秀读书报告选》

朱崇科

 

彭端淑在《为学》中写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他在其中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一如Nike 的广告 Just Do It)。当然,我们也可以反思难、易之间除了做与不做之外的其他流动性——很多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未必容易;而有些看起来难,做起来也难,但最终却可能是容易的——难和易之间原本可以辨证的流动。这些哲理除了可用作人生思考以外,做学问也同样如此。毋庸讳言,书评也很可能呈现出类似的逻辑。

我从未轻视过书评,恰恰相反,我始终认为,通过书评完全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了做学问的基本素养,尤其是判断力、思考力和论证的内在逻辑。换言之,书评可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却很可能又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对于将来从事文字工作或学术研究的人来说,书评所培养和呈现的绝不仅仅是读后感,而同样也是抵达新世界的美丽桥梁。

作为中山大学中文系培养人才的必经手段之一,二年级时候的8篇书评担负了相当重要的任务。尽管很多人,比如我自己,读中文系的目的是为了当作家,但最终结果却往往出人意料。今天为止,我更觉得自己会是一个合格的学者。在我看来,大二的书评是一个分水岭,其中仍然混杂了报纸风格的文学批评常规和貌似死板的学术论文体式尝试。但同时,它也将我们进行了模糊区隔,而之后的大三大四将更加注意学术专业、规范、思考逻辑的培养。

为此,我们可以将书评分为印象式/感悟式的批评以及论文式的论证批评两大类。这个区分当然是临时的、模糊的。因为,对于创作、学术来讲至关重要的想象力,在书评这里并没有真正分开或被切割。换言之,这两类书评无非是为自己的想象力找寻了别致的出口。

今天,如果立足貌似枯燥的学术回望曾经的书评写作,我想说明的是,报纸、杂志风格的大众文学/文化批评和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写作并非截然分开的,在书评这里,它们仍然是一家。之后的分离,更多是兴趣和规范区别的结果,而跟创造力的萎缩/丧失并无关联。

从这个意义上,书评,虽然貌似散漫、初级,但实际上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对美好创造力的探寻。通读04级同学的书评,我感受到了这种创造的欣喜/信息。因为它们是初生牛犊,勇气可嘉,所以,有时可以突破陈见,从种种新视角重读经典;因为它们想象力丰富,触角敏锐,有时可以探勘新的领域与操弄新理论;因为兴趣广泛,激情四射,所以有时甚至敢上天入地找寻古今中外的契合点。我总觉得,他们远比当年的我聪明、锐利。

但年轻既是资本,很可能又是不足。在勇敢的尽头往往是鲁莽、草率,在想象力丰富的那一端则很可能演化成武断、随意,而在兴趣广泛的时候面面俱到也可能就是流于俗气的表征。坦白说,在“优秀读书报告”的称号下,仍存有可精益求精的空间。回到开头,书评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能展现我们的真才实学以及缺憾。

但令人欣慰的是,他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去打磨、砥砺,可以让想象的触角更加摇曳多姿,让思辨的繁复与清晰更加彰显,让创造的气势更长久的展翅翱翔。

优秀是无止境的,我们只有努力追求更好。寥寥数言,算是作序,更是共勉。

 

  评论这张
 
阅读(187)|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