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型教学策略
一、改革内容和目标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教学工作虽然打着20世纪的旗号,但往往缺乏必要的内在整合,而且,对于需要阅读大量作品的同学们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阅读指导,往往对各类文体的解读缺乏针对性。更进一步说,由于对区域华文文学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独特认知,20世纪中国文学其实根本就是20世纪大陆文学。
改革的目标如下:
①让学生学会针对不同文体的阅读方式;
②结合文学研究的论争和派别梳理文学现象及作家作品;
③重视区域华文文学的特质,将之和中国文学进行比较、整合,使学生具有华文文学的世界视野。
二、实施计划
主要是通过某年级整体学习的实践来进行具体操作和改进。
① 由于笔者熟悉20世纪文学研究者的不同立场、观点和经典论著,而且,在区域华文文学研究方面有一定的成绩,所以,在完成相关基础知识讲授的前提下,将在课堂讲授中逐步穿插对各位代表性研究者对某问题的不同观点与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② 精心设计论题,通过讨论课(Seminar)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问题设计中来,并借此让他们感知不同区域时空和文学的差异与吻合,从而可以具有华文文学的世界眼光和胸襟;
三、改革效果、进度计划和提交的成果形式
将在2006年9月-2007年1月这一个学期,对中文系05级的同学进行教学实践和实验,同时根据同学们的反映进行适当调适;
进度:
1在学期开头首先讲授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策略;
2随着时间的推进,将逐步考察50、60年代的台湾诗歌,60、70年代的香港小说等等,使学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了真正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3中间穿插作业;
4学期末以前进行集中讨论,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
四、特色和创新
此项改革实践有如下特色和创新:
① 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到学术研究对教学的启发性,不断更新授课内容,借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阔视野;
② 教会学生不仅可以阅读专业图书,也学会处理不同文类的方法;
③ 逐步理解并进入学术的世界,遵守学术规范和培养问题意识,为将来可能从事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桥梁和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