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羊城晚报记者 钟哲平
图/采采
在广东福彩大学生公益奖评选中,有一个另类团队吸引了评委的眼球。他们是由广州、深圳多所高校大学生共同发起的“岭南文化公益团队”。他们以微博为阵地,开始各种栏目,推广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广东戏剧、端砚文化、岭南画派、石湾陶瓷、潮州泥塑、广绣潮绣……这些灿烂的岭南文化,通过现代的网络,被年轻人重新认识。文化公益团队,是广东福彩公益文化促新发展的又一亮点。
做公益也可以这么好玩
参与活动的同学来到肇庆市博物馆,每人领取一份“寻宝手册”,第一页是一张端砚邮票。寻宝提示是“端砚曾于2004年登上邮票,请把这两方端砚的真身找出来,写下它们的名称吧。它们分别是明代和清代的,试着在二楼砚都瑰宝展厅搜寻吧!”这么好玩的寻宝游戏,不是商家举办的活动,而是出自一个学生组织———岭南文化公益团体。团体的成员来自广东商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和深圳大学等多所高校,团长是广东商学院的潘博成同学。团员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尽己所能,弘扬岭南文化,尤其是即将失传的传统文化。
在微博上开始“普知岭南”栏目,以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辅以网址链接和视频、投票、动画等形式,向年轻人介绍端砚、粤剧、石湾陶瓷、潮阳剪纸、嵌瓷等岭南文化遗产,目前已举办了四十多期。通过介绍岭南文化主题的邮票,介绍岭南园林的精妙。通过发动网友,收集和整理散落于华夏大地的地方砚图片,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端砚知识普及,放在微博上供大家欣赏。把广东老照片和民间故事制作成卡通作品,在大学校园里“萌一萌”。制作别具一格的广东“文化地图”,让年轻人在地图中读历史。在广东省博物馆的支持下,组织大学生参加关于岭南画派的文化讲座,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关山月、何香凝、居巢的画作,陈白沙的诗文,学习本土的名家名作……
岭南文化公益团队所从事的公益活动,让人耳目一新。日前,这一团队参与了今年的广东福彩大学生公益奖评选,顺利进入初选。
文化公益提升“公益”形象
由专家学者、媒体记者、专业部门人士组成的评审团,都是岭南文化的粉丝,他们也对岭南文化公益团队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教授朱崇科认为:“文化公益和慈善事业提升了原本大家对慈善公益单纯解决物质生活问题的刻板形象。文化公益和普通的常规公益双管齐下,是最理性的状态。因为文化认同感对于个体、民族和国家至关重要,影响深远。如何把传统文化和年轻人兴趣结合起来,使得老树发新芽,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轻人自发的行动,非常有利于文化公益的传播运作,比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更具亲和力和说服力。”
媒体记者陈学钢是第二年当评委了,他欣喜地说:“岭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独特的一脉,有着丰富的内容和载体。粤语、粤剧等都承载着岭南千年的厚重。近年来,岭南文化的特色逐渐消退,广东各方保护发扬岭南文化的用心可谓良苦。这群由将来的社会栋梁组成的公益团队,如此热爱岭南文化,付出诸多心血去义务推广岭南文化,令我深深敬佩。有了这些年轻人的鼓与呼,岭南文化大有生机。”
|
广东岭南文化公益团参选大学生福彩公益奖的评选,实在是一次“冒险”的行为。他们拿不出什么数字,说明照顾了多少个孤寡老人、为山区孩子做了多少好事、从事了多少小时的义务劳动……
然而当大家都忙着“三下乡”时,那些静静躺在城市进步所扬起的尘埃中,险些被人遗忘的瑰宝,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
近年开始兴起“文化公益”的说法,弘扬传统文化,终于上了公益的台阶。其实文化和公益,本来就有着相似的性质,它们都是非功利性的。而且,公益是有阶段性的,也需要与时俱进。当公益从输血走向造血,从单一的救助事件走向群体素质的提高,就是公益成熟的标志。
广东大学生福彩公益奖评选活动,让我们看到在商业气味浓郁的广东,有一群学商的学生,不遗余力地用他们微薄的力量去推广我们的传统文化。欣赏几方端砚,看几幅岭南名画,也许不会提高社会“向善”的标准。但是,总会有些什么在悄悄也发生变化。就像你看着一个少年的脸庞,无法看出他刚刚读过一首诗,但却能注意到,他已拥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 (钟哲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