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朱崇科的求知阁

无忧无惧,刚韧有度

 
 
 

日志

 
 
关于我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教授、博导兼系主任。本博客已经停止更新。 本人新博客为http://blog.sina.com.cn/sysuzck。

关于“知域”的思考:对话“知域”和“地域”【滨下武志】  

2012-04-18 13:19:30|  分类: 爱校爱国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对话“知域”和“地域”

——序朱崇科《华语比较文学:问题意识及批评实践》

滨下武志

 

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将“学知”、“民知”之类的因不同场合而呈现出不同表达方式的知识与“地域”这一概念整合成为“知域”,并试图通过“知域”这一概念把时代思潮和历史之间的关系解读为两者的紧张关系而非因果关系。这里所说的“知域”,与其说是有明确定义的社会科学概念,倒不如说是将迄今为止的思想和历史领域中单个讨论的各种问题置于一个共通的场域中。对这个场域中生成的各种杂糅的组合进行综合考量,由此建构起新的课题研究视域——“知识的空间”。

换言之,“知域”不同于以往的个别地、精细地分析问题的方法,而是试图进行逆向思考。也就是说,知域是这么一种智慧的设置:为了能联系性、综合性地分析问题,它将种种问题作为一个在时间上持续的复合问题群去把握。

进一步比较“地域”与“知域”的话,“地域”是表示社会性行动范围的空间概念,而“知域”是表示认识的地域范围及其依据的空间概念。据此,针对至今仍在进行的“亚洲是实体的亚洲还是思想的亚洲”的两分法讨论,将二者合为一体,在复合的视域中进行讨论就有了可能。

综合考虑的话,将知识的“知”(认知)和地域的“域”(空间)组合起来构建认知空间,据此,一方面设定知识的存在,将其普遍性在地域性空间领域进行划分,由此试图对其进行限定和条件的附加。而另一方面,能够畅通无阻地讨论地域空间,在朝着看似不一定有明确概念这一趋势发展的过程中,尝试将二者融会贯通。这样的框架就是“知域”。

如果从知识的视角出发,与学智和民智之类的学识领域相对的,探讨知识应有状态的研究领域也会开始出现。如今,“知”被“地域”附上了特征和条件而成为“知域”,据此考虑的话,正如西洋知识、东洋知识和南洋知识等表现出的那样,汲取地域中固有的知识和思想就成为可能。同时,地域的知识脱离其所在的地理性空间,向外扩张,被不同的地域接受,成为“知域”。

“知域”和“地域”的原点与离点相互交融的同时,各种水平上的“知域”和“地域”的交汇的过程,不再是一直以来思想家研究的思想史了,而是使得在历史中定位时代思想成为可能的思想研究。一方面,作为思想研究的对象,知域为时代思想在历史中得到回馈提供了方法上的可能性。同时,作为学科上相互区别而形成分类的知识,因为另外又被赋予了知识的地域性,所以作为在地域中产生的知识,对时代性和历史性做出回应就成为可能。

在朱崇科先生已经问世的著作《本土性的纠葛》(2004年)和《考古文学“南洋”》(2008)中,我就一直关注着著者对于“知域”的思考。我也期冀能从本书(《华语比较文学:问题意识及批评实践》)中继续领悟地域和知域的重叠、交错、竞争、紧张和复合的关系。

 

20111224于中山大学马岗顶

 

【张婧译,滨下武志校】

 

下武志教授(1943- ),日本著名的史学家、学家,曾任京大学、京都大学和谷大学等大学教授,任广东中山大学太研究院院。著述宏富,在国界享有盛誉

  评论这张
 
阅读(676)| 评论(8)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