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相当平淡,上课和锻炼身体自是不在话下。亚太院2014级的一小部分本科同学在新诗创作并朗诵会上表现不错。其他还有:取到了下周赴台湾的签注,办好并启用了公务卡(经费报销),提前帮犬子过生日(因为下周我赴台时正好是他的生日)。当然还有帮某同学把关创作、为2014级东校博士生讲授研究方法等。
阅读。1《新世纪学刊》(第14期,阅。好文较少,可以把关更严些);2《鲁迅思想初探》(韩国学者论述鲁迅的论文集,坦白说,就那样了);3《性修辞学》(关于当代艺术的性话语阐释,不错的论述,如果能够结合文学文本分析就更好了);4《我的母亲》(井上靖作品,比止庵的同类书写高不止一个档次。这本书很坦诚、很多细节拨动人心弦);5《庆祝无意义》(昆德拉新著,短,但很有意思,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都有呈现);6《中国现代文学的疆界》(金进博士的论文集,一句话,他擅长的还是当代文学研究);7《鲁滨逊漂流记》(重读。不是重温上帝作为一种力量的支撑性功能,而是试图理解好奇心、功利心何以成为一种征服和开拓的坚守,甚至是九死而未悔?人在长期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何以自我砥砺常葆信念?对此书的解读也是五花八门,资本者看见占有,信教者看见上帝,驴友看见谋生,我则看见不懈追求。)8《天上阿里,与神耳语》(小清新,很真实而有趣的叙述);9《通三统》(也是醉了);10《越界与交融:跨区域跨文化的世界华文文学》(刘俊教授论著,台湾文学论述精当,亦颇有整体的问题意识);11《新中国性话语研究》(李银河老师论著,选择以《人民日报》为个案进行分析,虽然严谨但是相对沉闷,未能真正呈现出原有的冲击力,但当代中国此类话题限制太多,也不容易写出来并出版)。
发表。在《福建论坛》2014年第10期上发表万字论文《刘以鬯的南洋叙事》,电子版可参http://chuchungko.blog.163.com/blog/static/7387873201492783056500/。
本周微博一览:
1.中国大陆非常恶心的教育体制实在是戕害我们的下一代,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如此脑残或处心积虑压榨孩子。作为中小学生,他们本应该在自己的学习兴趣基础之上发展自我,开心健康自由自在,但在我朝,却是反复洗脑题海战术,让所谓升学的压力把孩子们的童年少年变成地狱;到了该实现自我的大学却荒废时光。
2.这是多么无耻的教育方式,也就是孔夫子老人家所担心的“民免而无耻”——不仅仅默认了考试分数决定一切的制度逻辑,而且变本加厉打着负责的旗号监控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即使毕业了,精神病的比例也会提高,且必然有后遗症。伟大的朝代啊,终于从“老大哥看着你”提升为“班主任看着你”了。 评价新闻【教室后面连着透明的办公室 班主任随时看着你】
3.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心里都很生气:1我们的验钞机质量如此差吗?2终于实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愿望了,邓公可以安息了,可是和百姓有毛线关系吗?3为什么不发行针对贪官的万元大钞?这样方便他们存放,他们殚精竭虑为人民服务也不容易;4他得有多大的房子存放2亿赃款,要是拿来买书该多好.【反贪局证实: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家搜出2亿现金】
4.一大早,猫妈妈就来敲打我们的阳台门,坚持不懈。一眼瞥去,发现她口中含着一只老鼠准备给小猫们当礼物。其他人大惊失色。我恍然记起这本来才是猫的遗传本领——抓老鼠,也本来是猫妈妈教育孩子和向孩子们示爱的标志,但习惯了喂它们猫粮的人们却忘记了这一点。真情要是在合适的时候表达才可能被接纳。
5.某些所谓学院派其实根本入错了行,既不好好研究史料,又不专心修读理论。无非是怀着这样的心态:当不了公务员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只能栖身学院内暗自折腾,甚至是大胆坑蒙拐骗。目前的大多数刊物缺乏真正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匿名评审制度,更多是以编辑的个人好恶把关,这种情况下犯错和不端的可能性很大。
6.完美主义者和拖延症患者的最大区别是,加以时间,完美主义者呈现出的是更美好的创造,之前密不示人,是因为自己不满意,并非毫无头绪和基础,多的是不断打磨。拖延症患者呈现出的是偷懒和自以为是的散漫,最后关头拿出来的即使看起来不错,其实也是侥幸过关。如有不断修改的习惯,完成产品至关重要。
7.【副市长儿子冒充市长儿子 坐头等舱打骂空乘员】这个标题起得不好,人家说是市长儿子也是遵从一般人称呼他老爹的说法。中国这种主动拔高的例子见多了,包括国外严格的博士称谓,何谓博士生、博士候选人,何谓真正或荣誉博士,分得很清楚,我们这边不乏才刚刚入学就自称博士的。
8.很多时候,我们更强调往上追求的坚韧与努力,长此以往,会觉得相当辛苦。其实,偶尔我们也要往下看,体谅别人的艰辛与有关坚信。上下结合,精神贯通,可能走得更远。
9.狗改不了吃屎。一个堕落多次的文人不会在乎多堕落一次。如此而已。但追根究底,都是外行管内行的必然结果。土鳖,永远是土鳖,不耍手腕和流氓,如何长治久安?但其实也不可能长治久安,因为最后比的是至贱和无耻了,总有牲口更没有底线。
10.在读某些人有关新马华文文学的论述,有些时候他们不是文献综述做的不好,是故意不引同行平辈们的代表性论述,这样就可以让他的转引和平庸论述变成了立足一手资料的努力,这样的小聪明能忽悠我吗?
评论